Golang垃圾回收
所谓垃圾回收,即释放我们不再使用对象的内存
三色标记法
要找出存活对象,根据可达性分析,从GC Roots开始进行遍历访问,可达的则为存活对象。 我们把遍历对象图过程中遇到的对象,按“是否访问过”这个条件标记成以下三种颜色:
- 白色:尚未访问过。
- 黑色:本对象已访问过,而且本对象 引用到 的其他对象 也全部访问过了。
- 灰色:本对象已访问过,但是本对象 引用到 的其他对象 尚未全部访问完。全部访问后,会转换为黑色
一张图说明:
假设现在有白、灰、黑三个集合(表示当前对象的颜色),其遍历访问过程为:
-
初始时,所有对象都在 【白色集合】中;
-
将GC Roots 直接引用到的对象 挪到 【灰色集合】中;
-
从灰色集合中获取对象:
-
将本对象 引用到的 其他对象 全部挪到 【灰色集合】中;
-
将本对象 挪到 【黑色集合】里面。
-
-
重复步骤3,直至【灰色集合】为空时结束。
-
结束后,仍在【白色集合】的对象即为GC Roots 不可达,可以进行回收。
当Stop The World 时,如果对象间的引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,可以轻松完成标记。而当需要支持并发标记时,即标记期间应用线程还在继续跑,对象间的引用可能发生变化,多标和漏标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。
问题1: 多标-浮动垃圾
如下图:
此刻之后,对象E/F/G是“应该”被回收的。然而因为E已经变为灰色了,其仍会被当作存活对象继续遍历下去。最终的结果是:这部分对象仍会被标记为存活,即本轮GC不会回收这部分内存。
这部分本应该回收 但是 没有回收到的内存,被称之为“浮动垃圾”。浮动垃圾并不会影响应用程序的正确性,只是需要等到下一轮垃圾回收中才被清除。
问题2: 漏标-读写屏障
假设GC线程已经遍历到E(变为灰色了),此时应用线程先执行了:
var G = objE.fieldG;
objE.fieldG = null; // 灰色E 断开引用 白色G
objD.fieldG = G; // 黑色D 引用 白色G
此时切回GC线程继续跑,因为E已经没有对G的引用了,所以不会将G放到灰色集合;尽管因为D重新引用了G,但因为D已经是黑色了,不会再重新做遍历处理。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:G会一直停留在白色集合中,最后被当作垃圾进行清除。这直接影响到了应用程序的正确性,是不可接受的。
漏标发生条件:
- 灰色对象 断开了 白色对象的引用(直接或间接的引用);即灰色对象 原来成员变量的引用 发生了变化。
- 黑色对象 重新引用了 该白色对象;即黑色对象 成员变量增加了 新的引用
从代码的角度看:
var G = objE.fieldG; // 1.读
objE.fieldG = null; // 2.写
objD.fieldG = G; // 3.写
读取 对象E的成员变量fieldG的引用值,即对象G; 对象E 往其成员变量fieldG,写入 null值。 对象D 往其成员变量fieldG,写入 对象G ; 我们只要在上面这三步中的任意一步中做一些“手脚”,将对象G记录起来,然后作为灰色对象再进行遍历即可。比如放到一个特定的集合,等初始的GC Roots遍历完(并发标记),该集合的对象 遍历即可(重新标记)
写屏障
给某个对象的成员变量赋值时,其底层代码大概长这样:
void oop_field_store(oop* field, oop new_value) {
pre_write_barrier(field); // 写屏障-写前操作
*field = new_value;
post_write_barrier(field, value); // 写屏障-写后操作
}
- 写屏障 + SATB
当对象E的成员变量的引用发生变化时(objE.fieldG = null;),我们可以利用写屏障,将E原来成员变量的引用对象G记录下来
void pre_write_barrier(oop* field) {
if($gc_phase == GC_CONCURRENT_MARK && !isMarkd(field)) {
oop old_value = *field; // 获取旧值
remark_set.add(old_value); // 记录 原来的引用对象
}
}
这种做法的思路是:尝试保留开始时的对象图,即原始快照(Snapshot At The Beginning,SATB),当某个时刻 的GC Roots确定后,当时的对象图就已经确定了。 比如 当时 D是引用着G的,那后续的标记也应该是按照这个时刻的对象图走(D引用着G)。如果期间发生变化,则可以记录起来,保证标记依然按照原本的视图来。
值得一提的是,扫描所有GC Roots 这个操作(即初始标记)通常是需要STW的,否则有可能永远都扫不完,因为并发期间可能增加新的GC Roots。
SATB破坏了条件一:【灰色对象 断开了 白色对象的引用】,从而保证了不会漏标。
- 写屏障 + 增量更新
当对象D的成员变量的引用发生变化时(objD.fieldG = G;),我们可以利用写屏障,将D新的成员变量引用对象G记录下来
void post_write_barrier(oop* field, oop new_value) {
if($gc_phase == GC_CONCURRENT_MARK && !isMarkd(field)) {
remark_set.add(new_value); // 记录新引用的对象
}
}
这种做法的思路是:不要求保留原始快照,而是针对新增的引用,将其记录下来等待遍历(重新丢到灰色区),即增量更新
增量更新破坏了条件二:【黑色对象 重新引用了 该白色对象】,从而保证了不会漏标。
- 读屏障
读屏障是直接针对第一步:var G = objE.fieldG
;,当读取成员变量时,一律记录下来:
if($gc_phase == GC_CONCURRENT_MARK && !isMarkd(field)) {
oop old_value = *field;
remark_set.add(old_value); // 记录读取到的对象
}
这种做法是保守的,但也是安全的。因为条件二中【黑色对象 重新引用了 该白色对象】,重新引用的前提是:得获取到该白色对象,此时已经读屏障就发挥作用了。
其他的垃圾回收策略
标记-清除法
思想大致如下:
- 先从根对象进行扫描,当我们的根对象指向了某个堆上的对象,我们就认为这个对象是可达的
- 可达对象指向的对象也是可达的
- 从根对象开始遍历(广度遍历或深度遍历)
步骤:
-
有触发垃圾回收的事件发生,一般是当申请堆内存的时候,做一个检测机制,或者定时回收
-
STW(Stop The World),挂起整个程序,等待GC
-
从根对象开始扫描,在堆上给每个可达的对象的header做一个
活跃标记
-
清除阶段,扫描整个堆,发现是活跃对象的话,则清除掉它的标志位即可。如果发现是非活跃对象即不可达对象,则把对象作为分小块,连接到被称为
空闲链表
的单向链表。在之后进行分配时只要遍历这个空闲链表,就可以找到分块了。 -
清除完成,继续程序
优缺点:
- 思想简单,很好实现
- 缺点是会容易产生要多的碎片,分配的时候速度较低,分配需要遍历空闲链表,最坏的情况是遍历到最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
- STW时间过长
引用计数法
思路:
-
给每一个对象都分配一个计数器,代表有多少其他的对象引用我
-
当没有对象再引用我的时候,就代表我是垃圾
步骤:
-
当对象A刚被创建的时候,肯定有一个对象B指向自己,所以对象A的计数器为1
-
当我们要更新一个指针的时候,原来引用对象的计数器-1,新引用对象的计数器+1
-
当遇到某个计数器为0的对象A时,我们要把所有引用了A的对象的计数器-1,同样的道理,如果引用了A的对象-1后可能也为0,需要递归地更新计数器
优缺点:
- 优点:不需要STW,回收过程分布在应用程序的运行中;垃圾会被立即回收
- 缺点:需要开发人员手动回收,容易内存泄露;无法回收循环引用的对象;递归更新计数器可能会非常深
分代收集
思路:
把堆分配的对象,给他分代,这种算法基于这样的认知,大部分对象创建后很快就变成垃圾,其余的就是很长时间才会变成垃圾,那么我们没必要对这种长时间才变成垃圾的对象进行GC,浪费时间
-
该算法把堆空间划分为四个部分,分别是生成空间,幸存空间1,幸存空间2,老年代空间。并且我们把前三者合并成为新生代空间。
-
当对象刚创建的时候,分配的空间就是在生成空间。
-
当生成空间满的时候,我们就对新生代空间进行GC,这里是是对整个新生代空间进行GC,采用的GC的算法就是节点复制。我们看图说话
-
我们每次GC的时候,都会对对象的“年龄”加1,当判断对象的年龄到达一定阈值的时候,就把对象移动到老年代空间
-
当我们对新生代对象进行GC的时候,是从新生代的根节点开始扫描,但是注意一有可能我们的老年代的对象也会指向新生代,所以如果我们把这点漏掉了,会多清除一些活跃的对象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把老年代的对象扫描一遍,但是想想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岂不是每次要GC新生代对象的时候,都要把新、老都扫描了?
-
用一个记录集来记录那些老年代的对象指向新生代的情况。这样的话,当我们的GC新生代的时候,从根对象与记录集中就行,那么这个记录怎么做到呢,采用的写入屏障(write barrier)的方法
-
那么我们什么时候GC老年代对象的呢?当我们发现新生代的对象的年龄到了之后,要晋升为老年代对象的时候,会先检查老年代空间是否满了,满的话我们就开始老年代GC,老年代对象GC采用的就是标记清除的方法,注意这里应该是把整个堆都进行了GC